心理测试都是巴纳姆效应吗,塔罗牌是巴纳姆效应吗

2023-11-226531
内容提要:

  • 心理测试很准,这是为什么?
  •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 血型测试和星座测试觉得很准,心理学上叫什么效应
  • 心理学50个常见的心理效应
  • 心理测试依据什么原理
  • 网上那些心理测试题准确吗?
  • 心理测试很准,这是为什么?

    你好,我想大家都是做过的比如说我最近看的像这种:

    以下那只狗狗最可爱,测测你为什么还是单身的原因?

    A. B. C. D.

    然后下面再分别写出你为什么选A.(B.C.D)原因

    为什么会这么准确?这是是有一个心理依据

    根据大数据,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一个数据,根据什么而去做什么的依据

    比如我放在上面的问题,这个数据是根据小狗狗的性格进行回答,一般情况下宠物随人,而狗狗又是我们的好伙伴,我们只要根据这些可爱的小狗狗的性格去写就可以了

    而且心理这个词对大家有很大的诱惑力,试问大部分人是不是都对心理感兴趣,但心理你说它难,它也难,你说它简单,它也简单,就像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一样的道理

    再说说测试,其实每个人都想更好的了解自己,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懂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那么做,然后又羞于跟他人倾述,但又特别希望有人来给自己分析一下,就会点进心理的频道去看,在轻松选择的同时还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根据大部分人的数据分析,其实测试还是很准确的,只是有些人不是这样的而且,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去测一下,而这也是一种忙碌现代人用另一种理解自己和找到放松自己的方式,就比如:

    刚刚做了个测试,我好像就是里面说的这样哎!我最近压力挺大的是不是可以找找解压的方法,说不定我就可以摆脱压力了呢?

    而且一般心理测试的选项不会很多,最多4个,排除掉其他三个可能较小的,剩下的那个可能就是你了,

    写的会很广,但是大致分成人们常见的几类就可以了

    这是我认为心理测试比较准的原因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心理测试都很准,甚至是一点都不准。尤其是网上一些趣味测试,有的就一道题,就想测出人的心理是完全不可能的。

    其次,经过标准化过的心理测试(标准化问卷),结果就比较准,比16PF,OPQ,MMPI,等全球通用的一些心理问卷,都是经过严格检验过的测试工具,只要认真做,结果就很准,但也不是100%的,都做不到。

    再次,对于有些科学性不够的测试,觉得很准,主要源于人的自我暗示,或者说测试后的解释适用于所有人,有些像巴纳姆效应。更多的是人对结果的对号入座。

    所以,如果对心理测试感兴趣,要多接触正儿八经的问卷,而不要去相信一些像算命一样的结果。

    心理测试是针对某种特定的需求,做出的一个大概率的估算。没有绝对准确的心理测试,原因在于:心理测试是对大概率情况的估算,但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存在一定的效度问题。同时,个体在做心理测试时,很可能无法精准的理解测试的意思,而偏离了测试的初衷。

    所以,多数心理测试只能作为参考,要给出可信度比较高的结论,还需要综合评估个体其它方面的情况。

    你觉得心理测试很准确,说明你正好处于这个测试的大概率数据范围内,与你当前的需求非常契合。

    就像人们常说的 星座 学说,很多人觉得很准确,但实际上,每个 星座 学说里很多的特征,几乎可以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比如巨蟹座顾家,但实际上很多巨蟹座一点都不顾家,只不过是,那些顾家的巨蟹座做了这个测试,觉得很准确,赶紧广而告之;而那些不顾家的巨蟹座,测试了发现不对,很少说话罢了。

    其它 星座 难道就没有顾家的人了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其它 星座 顾家的人,一点不比巨蟹座少。

    所以,网络上的心理测试,当成 娱乐 就好,千万别当真。对于非常专业的心理测试,需要专业人士来解读,一般价格不菲。

    不过,心理测试可以反应测试者当前的某个方面的状况,可以作为测试者了解自己的一个工具,测一测还是挺有意思的。

    首先,现在很多只用几张图或几道题测试的,都不是真正的心理测试。

    如果题主说的是这种心理测试觉得准,那是因为: 巴纳姆效应

    所谓的巴纳姆效应,其实是个非常好理解、但好多人都不愿意承认、甚至都已经陷入这种效应中还没发现的概念:

    如果有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性格描述摆在我们面前,哪怕这种描述非常空洞、对大多数人都能奏效、甚至哪怕我们明明不是这样的人……

    我们都很容易轻信:嗯嗯,真的好准啊,这说的就是我!

    比如:

    以上都是非常笼统、不清晰的描述。而且,不同的人对“认真、较真、真实、一定程度的伤害、不忠、真心真意、完美主义”这些形容,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标准 。

    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完以上的描述,然后说是因为问了你一些问题,你选择答案之后,专门属于你的结果。

    那巴纳姆效应十有八九会奏效,估计你已经信得不要不要的了。

    社会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 “自我应验预言” 。

    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人们会本能地先入为主,认为那些针对自己的判断、描述,都是有道理、有依据的,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向着别人对自己的判断和描述去靠拢, 最终导致自己真的活成了别人预言的样子。

    真正的心理测试最少是几十道题,甚至几百道题测出来的,这样的结果才是有参考价值。

    这些题目是经过严谨的统计和调查,并且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测试,才制定出来的一种只是具有参考意义的心理测试。

    而且,真正的心理测试也没有百分百的准确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下面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啊心理测试这个东西其实是非常主观的。简单来说就是百人百味,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

    然后以题目中这个心理测试很准为例。当你开始在做心理测试题的时候,其实你的潜意识你就已经慢慢的被带到了他的问题中。

    然后你的每一个想法。都会被无限的放大。紧接着你的大脑。就会有意无意地将这些事情与这些题目联系起来。

    讲的再直白一点。与其说你在做题,不如说你在适应题。

    不可否认的是,你的意识多次的告诉了你的大脑,我相信。

    最后啊,我再举一个非常神似的例子。在人群中,你说一声“那个谁”可能没有人会转过头来。但是一旦你准确的说出了某个人的名字之后,他一定会转过头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测试仅仅只是只只是个测试而已,我们切不可过于当真。测试应该是用来认识自己的,而并非是用来否定自己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我是子弥君

    这个要看什么测试了,如果是网络上的几个题目或者几张图片的测试,去分析你的性格之类的,这都不是真正的心理测验,这类测验和 星座 类似,都是大数据描述,内容都是一些模糊的,描绘性质的词语,放在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是合适的,所以大多数人觉得就像在描述自己,觉得很准;真正的心理测验都有严格的测试流程和环境,比如标准语,测试还要进行常模校订的工作,所以网络上类似的心理测验可以当作 娱乐 而不是真正的心理测验。

    是吗?可不一定

    不准,是人有代号入座的心理兴惯。心理测试用的是模糊语言,像逆,后设模式,似真似假,你通过联想(转申搜索)策略,会找到相似点。这些准的点,是你联想出来的。例如,我说不要想苹果,你还是会想,是因为人对语言的直觉处理过程。所以不准,不要被暗示了。

    1、心理暗示。

    在你选择试试这个心理测试之前,你就已经属于“可暗示人群”或者说“此时的你被催眠效果良好”。当你一题一题的选择过去,暗示效果一步步加深,得出的结果无论好坏,你多少都会信一半的。

    2、规律。

    心理测试题是根据大众的心里状态分析后总结出来的结果。所以它可以针对大众有一个大概的合理说法。无论你信与不信,其中的概念总有一两个点适合你对号入座。

    3、自我选择的结果。

    测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衡量标准。再到得出的结果,看结果说明。然后会出现“有人觉得此次测试不准确,再测试一遍”的情况。我相信多数爱好自我心理测试的人都干过。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4、 写在后面,我对心理测试的看法。

    偶尔做做心理测试题是很有趣的。它主要起到一个“自我反省总结”的作用。它也同样可以是我们判断彼此此时心理状态的参考物。

    更多的,我们得学会借鉴参考物提供的数据。不可反过来被这些数据过多干扰自己的想法。

    祝好!

    因为,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五官上的表情和语言都是有规律性的。而且,每一种情况都有其特点。测试,是在总结人们这些表现规律的基础上 探索 出来的。所以,测试结果出路不是太大。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人类难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应”是: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实验、证人的记忆、罗森塔尔效应和虚假同感偏差。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它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责任分散效应:事情不管是真是假,只要人们愿意相信,那明明是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晕轮效应,人际交往中,人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认知的障碍。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以点代面;第二,它把 "并无" 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霍桑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又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证人的记忆效应: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虚假同感偏差: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1)当外部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血型测试和星座测试觉得很准,心理学上叫什么效应

    巴纳姆效应如果说我会变魔术,在没有接触过你的真人,甚至完全不知道有关于你的任何信息,就能预测出你的性格,你会相信吗?不信看看以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不是你?“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很准对吧?不过我告诉你我并不是魔术师也不会变魔术,其实以上这段文字是20世纪40年代一位名为伯特伦·弗瑞尔的教授从星座书上随手抄下来的文字。在课上弗瑞尔教授先让学生完成一份性格测试,并向学生们反馈测试结果,当然不是真正的结果,而是以上的这段文字,可是有趣的是87%的学生都认为这个性格测试非常准。后来,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伯特伦·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即:人们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心理学50个常见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50个常见的心理效应如下:1、习得性无助(屡次碰壁后放弃)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2、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愿即所得)亦称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很多当下所得其实是过去的“未来期待”产生的结果。3、阿伦森效应(得到赞扬就开心,失去赞扬就灰心)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表现为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欢那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物。4、南风效应(温暖待人)也称温暖法则,指人际交往中,温和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人觉得心理舒适,而“冰冷”的沟通方式则会让人反感。详细而言,人际沟通中要注重尊重和关心,讲究方法,温和相处。5、酸萄萄效应(阿Q精神)指当一个人自身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现象。6、自我参照效应(这是干货,我得记下来)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如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7、角色效应指当一个人处于某种角色或角色发生改变时,通常会因这种角色(或角色的改变)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的现象。8、锐化效应(观念影响认知过程)指人的既有价值观能对其知觉具有促进作用的现象。具体而言,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在知觉对象前如被激活,这种价值观对其知觉作用是十分明显的。9、奖惩效应(胡萝卜加大棒)指通过对目标人行为实施外部强化或弱化手段,可影响其自身评价等心理活动,进而带来其行为的强化或弱化的现象。详细而言,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得体、适度、就事论事的惩罚措施可促使一个人对错误行为的改过等。10、霍桑效应(被关注时自我暗示)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心理。11、搭便车效应(坐享其成)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个人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12、棘轮效应(由奢入俭难)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呈现出“向上调整容易”,而“向下调整难”的现象。13、墨菲定律(概率大于零的事,均可能发生)指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即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其发生的概率大于零,该事情总会(迟早)在某一时刻发生。启示人们做事情一方面要对错误保持平常心,一方面也要防微杜渐,不存侥幸。14、野马结局(小事扩大化)指因一些细微小事情而造成情绪的巨大波动,以致因他人的外在因素导致自己受伤害的现象。理论证明人的情绪是有成本的,情绪是人选择的结果。15、巴纳姆效应(为何不少人?)也称福勒效应。指一部分人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的现象。详细而言,当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时,一些认知有限,或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的人往往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16、从众效应(跟风现象)也称羊群效应。指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17、旁观者效应(人成群会降低责任感)也称责任分散效应,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的现象。18、破窗效应(恶习总易被模仿)指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的现象。19、鸟笼效应(为多余物品添搭档)指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的行为。20、贝勃规律(预先刺激可形成感知迟钝)“贝勃规律”指就是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即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简单而言,就是一件事物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21、冷热水效应(巧用心理反差出惊喜)指人们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标准的变化又通常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知。22、瀑布心理效应(无意之词,主动“躺枪”)某人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却弄得别人十分“不平静”,导致态度行为的变化等,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味。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瀑布心理效应”,正象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溅花腾雾。23、心理摆效应(犹豫矛盾)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坡度越大,因此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表现为多度性和两极性。24、视网膜效应(眼随心境)指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心向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无意识地过滤掉无关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的现象。25、安慰剂效应(喝水能治病你信不?)又名伪药效应、非特定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基于“对治疗的预期”或“对医务人员的信任”而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反应,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26、多米诺骨牌效应(系统内部连锁反映)在一个存在内部联系的体系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强调的是事物间的传递性、连续性。27、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半途而废或求成心切)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的现象。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是推动很多人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28、超限效应(你说够了没有?)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带给人们很多启示,如演讲时抓住听众的关键在开始的三分钟,有效的交流时间是30分钟内。此外,批评人适宜采取幽默式批评,且批评与鼓励应该同步。29、空白效应(空白产生美)指人在感知事物时,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自我补充。并且在进行这种联想和补充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效应,印象变得更加深刻的现象。30、拆屋效应(人们惯于接受折中)指先提出很大、较多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最后使双方达成协议的现象。31、登门槛效应(任务由易到难好推进)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32、关系场效应(三个臭皮匠还是三个和尚?)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减力作用。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心理学中,统称为“关系场效应”。增力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减力如“三个和尚没水喝”。33、飞轮效应(万事开头难)指做一件事一开始很难,可一旦我们挺过去这个难关后,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甚至不废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收获。34、缄默效应(限于强迫过度谨言)指在人际沟通中,由于担心对方权威或强迫等压力,人们大都选择缄默或者挑对方喜欢的、迎合对方的话来说,尽量避免说让对方不快或有可能降低自身价值的话。35、海格力斯效应(放下仇恨路路通)是指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其启发人们,人际之间不应该在仇恨上“火上浇油”,而是要学会放下。36、蘑菇效应(职场新人被冷落)指一个新进入者在一个组织里面临的怀疑、不公等遭遇,以及随后因表现差异而发展成被认可或被忽视的现象。其启示是在公司新人进入后,应该规避蘑菇效应的负面影响,避免该效应长期存在导致人才浪费、流失。源于一个形象的比喻: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37、酝酿效应(难题不决,放松找灵感)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往往会由于某种机遇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的现象。38、投射效应(以己度人)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即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认知障碍。39、食盐效应(要智慧行善)指好东西应当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如人常说的,锦上添花, 不及一次及时的雪中送炭。[原指做菜时,盐不可或缺,但是放得太多却让人难以下口,后被引入教育学领域]40、迟延满足效应(延迟满足更划算)也称糖果效应。指为人们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的现象。心理学家还通过观察发现,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推测出一个人长大后的个性。41、聚光灯效应(过于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又称焦点效应,指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常表现为普遍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42、黑暗效应(朦胧场景好约会)指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43、名片效应(一面遇知己)指在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44、人际吸引律(各种原因的相互吸引)指因各种因素导致个体与他人之间形成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45、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很重要)也称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先入为主效应。指人们通常对一个人最初接触时的信息形成“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从而影响人们以后对此人的评价。是系列位置效应的一种类型。46、近因效应(新印象是可以塑造的)也称为“新颖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新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对他人最新的认识掩盖了以往形成的评价。是系列位置效应的一种类型。47、刻板效应(湖南人爱吃辣)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案例:基于对博士“学识渊博”的印象,人们一般认为博士肯定无所不知,或者一定写字很漂亮,其实多数博士更多的是在一个领域的专注精通,而不是常人以为的知识广度的积累;而且也不一定就写得一手漂亮字呢。48.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也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是基于根据自身的个人喜好出发,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使得最终出现“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现象。49、多看效应(日久生情)也称曝光效应,指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50、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叫“磁铁效应”,指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

    心理测试依据什么原理

    一般心理测试都是娱乐性质的。正规的心理测评资料一般可以叫做心理量表或是心理测验,也有直接叫心理测评表的。要看可信与否:1 是否是著名量表:如16PF、MMPI、SCL90等,这当然要专业的人才知道。2 看其题量: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一般题目数比较多,像网上一般只有1-3题的心理测试基本上是不可信的。至少要达到10题以上才可信,当然这也不绝对。3 看其题项和评分标准:好的量表选项会比较多,而且会根据题目的类别从不同角度去评价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4 最后看解释是否清楚,正规:有些心理测试看看它解释的话的语气就知道是娱乐性比较强的,这个比较明显。

    网上那些心理测试题准确吗?

    在很多网站,平台以及朋友圈,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心理测试题,但是心理测试题真的准吗?我个人觉得心理测试题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参考,不能全部相信,但是有些专业的心理测试可以需要借鉴,需要取舍。1948年,心理学家伯伦特·福勒通过实验证明了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学现象,这种心理学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伯伦特·福勒安排被试做一份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瑟韦和麦金利制定,是迄今为止运用最广泛且颇具权威的一种纸笔式人格测试)。之后,伯伦特·福勒会拿出两份人格测试的结果,然后让被试判定到底哪一份才是自己的测试结果。 在两份测试结果中,其中一份式被试自己的结果,另一份则是大多数人的平均结果。在伯伦特·福勒的询问下,大多数被试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认为后者才是自己的测试结果。 这个实验结果证明,大多数人很容易相信一个很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个人格描述显得十分空洞,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这就是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种现象在很多 星座 、、面相、手相中很常见,即使是在一些心理测试当中也是。 有些心理测试还是挺准的,但是要看专业性,网上的很多心理测试大多带有趣味性,且得出的答案就像看 星座 分析一样,模棱两可,具有巴纳姆效应,因此引得很多人相信这就是真的。真正专业常用的心理测验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大五人格量表、16PF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等类的专业测试,而且标准化心理测验需采用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即:测验工具要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常模。 网上流行的心理测试,可能部分是一些只略懂心理学皮毛的人、甚至是完全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编写的。不够科学的心理测试,一般都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假设,使它变得符合逻辑,虽然听起来很对,但没有经过实验或者验证不够科学的心理测试就算有效,功效也全凭暗示。 网上测试鱼龙混杂,不用太在意它的评价,好的结果就努力发展,坏的结果也不用太相信,但是也要警惕不要成为结果中的人。 心理咨询其实是以会谈为基础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要通过来访者的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情绪的变化等察觉来访者的状态。 咨询师要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这样才可以得到来访者敞开心扉。 在其中咨询师要协助来访者找到心理困惑的原因,然后引导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其实就是来访者对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的理解和接纳,继而消除问题所带来的焦虑,恐惧等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网上的心理咨询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来访者的真正接触。来访者可能存在不信任,很难说出心理真正的困惑。咨询师只能起到抚慰情绪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做到对来访者的负责。 最后,在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也是要求所有咨询师做到的就是“共情”。即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理解来访者的情绪。对来访者做一个积极反馈,使得来访者可以敞开心扉。 网上心理咨询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倾诉作用(其实身边的朋友也可以做到,但心理咨询师可以做到中立的倾听。这是大多数朋友做不到的)。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网上心理咨询呢? 其实大多数时候人为了安全感,为了不过多的自我暴露,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这样既简便,又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向咨询师隐藏自己。 建议: (1).在网上找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心理咨询师。 (2).尽量找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师,这样才可以真正解决心理困惑。 注:“来访者”是心理咨询师对来咨询的访客的称呼。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

    上一篇:属龙的缺什么命名,属龙的取什么名字是最好的

    下一篇:偏财格偏印旺,月柱偏财坐偏印女